登录 | 注册 | 帮助

lxbfYeaa  DExWtSbs  1  保安  金永才 
4天抖音近5万点赞,这些非遗技艺背后的“天才妈妈”是谁?
2022/4/25 12:16:14  贵州天眼新闻

经常刷抖音的你,最近有没有被这样一条短视频暖到呢?


“白云生处,苗乡人家;青山江畔,鼓楼月下。在三个孩子的眼中,她们的妈妈变得不一样了,妈妈们仿佛拥有了魔法,指尖轻舞,布匹上的小蝴蝶有了生命,一朵朵的花儿更是在缝隙间悄然绽放……”


这条名为《缝隙生花》的短视频,发布仅4天就在抖音获得了近5万点赞,相关话题播放量超过2900万。同名互动道具也受到抖音网友们的追捧,枫香印染、侗族手工布、剑河红绣……只需选择对应道具,就能和精美非遗作品合影,生成视觉大片。


这些非遗技艺背后的“天才妈妈”也因此走进大众视野,被越来越多的人看见、关注。据悉,《缝隙生花》短片故事取材于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“天才妈妈”公益项目受益女性真实经历。曾经只能在外出打工赚钱、留守大山陪伴孩子之间艰难抉择的她们,在公益项目的支持下,开始专注于非遗技艺传承,不仅实现了自我价值,还成功带动周边的姐妹就业增收。


镜头一:苗族红绣


“天才妈妈”杨丽:指尖“舞蹈”,红绣生花

剑河县,这里是苗族女神的故乡。这里的女性是“刘三姐”、“阿诗玛”,热情奔放、勇敢善良。


古朴的吊脚楼外,一双灵动的大眼睛正眨巴眨巴地偷瞄着屋内。


“我的妈妈她变了,她开始偷偷用魔法,手里的针,左穿了几下右穿了几下,花蝴蝶就在这里安了家。”11岁的小雨想知道妈妈使用的是什么魔法,能让一朵朵花在指尖的缝隙间悄然绽放。“妈妈白天照顾我和哥哥,晚上用魔法的事情害怕被别人发现,还想偷偷瞒着我。可是她不知道,在我眼里,绣花时候的她闪闪发出光!”


小雨的妈妈杨丽,是贵州省剑河县红绣梦想工坊带头人。


绣片艳丽的红、远山青翠的绿,是杨丽儿时记忆最浓重的色彩。

“从有记忆起,就觉得红绣很漂亮、很喜欢。寨子中除了吊脚楼、风雨桥、芦笙场外,随处可见精致的红绣苗衣。”杨丽感言,她当时最大的心愿就是能自己做一身漂亮的红绣衣裳,于是开始了红绣学习之路。


2006年,对杨丽的人生来说是一个尤为重要的年份。这一年,红绣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;这一年,政府牵头的“多彩贵州”宣传项目启动;这一年,年仅14岁的她,做了一件让寨子里的人觉得相当大胆的事儿:独自到县城参加刺绣比赛。


在选拔赛上,杨丽现场展示了她的红绣技艺——铺开一张染布,对折几下,手拿针线和一把小剪刀,在染布上仔细斟酌,用绣花针点数纱线,仔细思考,然后着手绣花。

时间一点一滴缓慢前行,生活中常见的河流、飞鸟、梅花、蝴蝶……在杨丽的绣针下变成了一个个逸趣横生的图像。也是凭借一条工整秀丽的红绣腰带,杨丽荣获三等奖。


“在比赛现场有很多外地游客,他们都很喜欢我的红绣,纷纷表示想要购买。”杨丽回忆,不一会儿她就她收到了“第一桶金”100元,这对当时的她来说无疑是一笔“巨款”,“参加那次比赛,收获最大的就是知道了原来我们的红绣这么受欢迎,不光本地人喜欢,外地人更是惊叹它的美妙。”


那一刻,杨丽意识到,原来自己所热爱的刺绣,也可以成为未来谋生的技艺;也就是在那一刻,她萌生了要将红绣之美带到全世界去的想法。


通过年复一年的努力,2013年,杨丽被评为剑河县国家非物质遗产名录《苗族服饰》州级传承。随后,她又多次参加国家、省、州学习、比赛,不仅丰富了知识,提升了水平,更让她开始期盼着,让红绣的传承不断延续,走向世界各地。

“然而会红绣的人大多数在四十岁左右,年轻人没有几个学的,我就想红绣可是我们苗家人的宝贝,要把它传承下去、展示出去。”2014年,杨丽与姜文英等7名民间手艺人携手共同组建了剑河县手工产业协会,创办了剑河红绣刺绣厂,组织农村留守妇女学习、传承红绣文化,同时也能帮助她们增加收入。


从织布、采叶、泡靛青水、浸染、晒布、锤布、蒸布、设计、刺绣等整个工艺流程,杨丽都手把手地教导学员,五年多来累计培训学员2000多人次,公司吸纳了固定就业妇女130多人,年人均收入达到2至3万元。2018年,红绣公司刺绣手工艺作品制作达5000余件,远销浙江、广东、重庆、湖南等地。


侃侃而谈的杨丽,提及红绣的现状,既充满着热望、又伴随着担忧:“因为疫情的影响,现在的订单也不是很稳定,身边的绣娘也慢慢开始都往外面跑了。我们也是一直在头痛这个问题,就是该用什么方法去把我们的红绣、我们的传承宣传好,让绣娘们重新回家,让我们的民族文化不会就此失去了传承。”

“感谢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带着‘天才妈妈’项目来到我们的寨子里面,今年年初梦想工坊也终于建起来,得到了很多支持与帮助。我没什么文化,但因为有红绣在,也能成为‘天才妈妈’,我很开心、很骄傲,相信困难只是暂时的,而我们的未来,会越来越好的。”杨丽笑道。


镜头二:枫香印染


“天才妈妈”冉光津:一株枫香树,染就了一个“枫香梦”

“好花红来好花红,好花生在茨梨蓬,好花生在茨梨树,哪朵向阳哪朵红……”黔南州惠水县布依族村寨里,响起了染娘张神妹悠扬的歌声。


在儿子帅帅眼里,他的妈妈变了,变得爱唱歌了。


“当她开始歌唱,大山都竖起了耳朵,白色的麻布开始有了金灿灿的颜色,花、鸟、鱼、虫……争着抢着在麻布上捉迷藏。”帅帅骄傲地说:“妈妈和冉阿姨的梦想,就是把一株株枫香树染成一个个梦,当一个个梦想当真时,枫香染将被世界所看见。”

帅帅口中的冉阿姨,正是贵州省惠水县枫香染梦想工坊的带头人冉光津,本是一名中学美术老师的她,在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枫香染,便一发不可收拾的“爱上”了这门古老的印染技艺,甚至辞去自己老师的工作自己创业,担起非遗传承的重担。


“枫香染的技艺比较古老,虽然有一些传承人在做,但发扬光大的话还是力量太小,再加上当时请来教枫香染课的老师因病逝世了,对我触动挺大的。老一辈传承人在逐渐消逝,新一辈的力量还跟不上,我本身学美术的,有基础,对自己家乡的文化传承突然有一种使命感,就觉得好像上天选中了我,心一横,就干脆辞职了。”冉光津说。


枫香染被誉为“布依族不需要出土的文物”,但知晓的人却寥寥无几,为了让枫香染的技艺更好的传承,冉光津决定要做点什么。


蜡染用刀刻,枫香染则用毛笔蘸枫香油作画,线条更流畅、细腻;花纹雅致古朴,近看如工笔画,远观似青花瓷。最为关键要素之一,就是枫香油。

冉光津创业之初,市场上几乎无人出售枫香油,而枫香油的熬制又十分复杂。为此,冉光津走访了很多民间艺人,学习枫香油的采摘、熬制、配比,经过一次次的试验,终于成功熬制出枫香油。


同时,美术功底深厚的她,带着自己的设计团队一次次讨论与尝试,在原有的服饰基础上,不断开发出新产品:“我们现在已创新开发出带有枫香染文化的100余种产品,产品系列囊括服装、鞋包、家居装饰、文创产品、教育培训五个大板块。”


为了让枫香染被更多的人所了解,只要有手工技能比赛、展会她都会去参加,她的身影常常穿梭在推广、保护、传承、创新枫香染的各个舞台,一度成为枫香染技艺传承中的“网红”人物。

事实证明,冉光津路子走对了。在2018年第十四届中国深圳文博会上,兼具传统与时尚元素的枫香染产品深受青睐,销售额达10多万元,还接到了很多意向合作订单。就这样,销路慢慢打开了,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她设计的枫香染产品。


“‘天才妈妈’这个称谓给到我一种独特的荣誉和使命感,我们女性不仅仅是担当家庭里面的母亲角色,也可以去孵化、去培育更多想要去从事某一个行业的群体,彰显女性的力量。”冉光津坚定地说。


通过“实践基地+龙头企业+专业村+妇女(家庭户)”的运营模式免费培训妇女,倾心传授她们枫香染制作技艺,并接收订单分配给她们,带领大家靠着手艺走上致富道路。

据不完全统计,冉光津的公司成立3年以来,已陆续带动了200多名妇女就业,累计培训上千余人。同时,从2018年起,她开始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,常常到中小学讲授枫香染相关知识,累计培训约600名学生,从小培养孩子们保护和传承枫香染的意识,在学生们心中播撒下一颗传承的种子。


“或许他们长大了不一定所有人都会从事枫香染的工作,但我相信,只要我继续坚持,我的努力和枫香染的魅力,就会在他们的人生中或多或少的产生影响,能培养出一个传承人也是一种成功。”冉光津说。


镜头三:侗族手工布


“天才妈妈”杨成兰:“布饭碗”改变小村寨

四月,草木蔓发。丰登侗寨坐落在一个山谷里,四周青山连绵,一条蜿蜒乡间公路把这里跟外面世界连接了起来。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溪穿寨而过,经过几场春雨,沉寂一冬的小溪变得丰盈起来,溪水叮咚,一切都显得勃勃生机。


在今年7岁的秀儿眼里,她的妈妈也变了。


“我的妈妈她变了,她不想离开我,更黏我了,她喜欢和我一起,给这些布松松筋骨,我要捶打出最美丽的花,送给妈妈。”秀儿笑眯眯地说:“妈妈在工坊里找到了盛开的方法,这我不懂,我就知道,妈妈在工坊里可开心了!妈妈也说,明年一定比现在更好,我觉得也是。”

秀儿的妈妈祝姐,育有一双儿女,过往一直在外务工的她,最遗憾的就是无法分身照顾孩子们。3年前,祝姐进了由杨成兰创办的榕江侗布梦想工坊,不仅有了稳定的工资,也能相伴儿女左右。


说起杨成兰,祝姐一脸敬佩,因为她不仅是侗寨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大学生,如今更带领寨子走上了致富路。


“在侗族人家,几乎家家户户的妇女都会织染,但是没人想过要把这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技术变现。”于是,2016年春暖花开之时,杨成兰辞职回到了家乡贵州丰登侗寨,重拾沉寂已久的侗族织布染布手艺,“我不想让村民守着这么好的侗族传统文化,却依然过着穷日子。”


没有地方当生产作坊,就用废弃的猪圈搭个棚子;没有足够量的织布机,就翻山越岭这村那村地找;没有乡亲看好这件事,会手艺的妇女们更是半信半疑,杨成兰就自己上,从纺线、浆线、排线,到上机织布、染布……花费大量时间去研究各个环节和技巧,琢磨其中繁琐的工艺。

第一笔订单来自杨成兰的大学老师,两千块钱,燃起了杨成兰的希望。为了多点销路,杨成兰还开了网店,将手工制作的侗布成品照片传到网上展示。为了产品更有市场竞争力,她结合市场需求,开发出新的植物染料、新颖的织法,设计制作具有现代元素的鞋、包、服装等。


杨成兰制作的侗布,除了传统的蓝靛草,还加入了柿子皮、密蒙花、枫叶、杨梅树叶、朱砂根块等原料,植物染的触感柔软光滑,经过数次浸泡之后,色彩层次感更丰富,还带有植物独有的清香,市场得到进一步扩大。


“土布的价格,每米最高400元,最低20元。”杨成兰一脸自豪地说,“除了销往省内外,我们的产品还销往日本、澳大利亚等国家。”


订单不断增多后,杨成兰开始集结村子里的妇女们。她们手艺娴熟、技术过硬,让她们利用农闲时间织布,自己负责回收和销售。


“订单都是分到各自家里做,这样妇女们在家里看孩子、照顾老人的同时也能通过织布创收,希望我们的寨子至少能留住妇女,少一些留守儿童和老人。”杨成兰说。

经过2年时间的完善,如今杨成兰的工坊面积已超过10亩,集织布、染布、晒布、展示、旅游体验、教学实践、旅游住宿于一体的基地,总共带动了当地300多位妇女一起从事织布染布,长期合作的妇女有180多位,平均每位妇女每月实现增收1500余元,生产基地年销售额超过200万元。


“刚开始没想铺这么大的摊子,但见识了太多织娘、染娘们的家庭窘况,还有那么多留守儿童和老人过的日子,哪怕我能力有限,也总有种莫名的责任感。”杨成兰说,“今年有机会接触到‘天才妈妈’这个项目,非常高兴,这是接触到的第一个公益组织,相信我们的侗布、我们的传统手工艺会更好地走出国门、走向世界。”

在采访过程中,杨成兰感言,没有人生来是“天才妈妈”,不论多难做的事情,当你决定出发并且为之付诸实践的时候,最困难的那部分就已经完成了,那你就是“天才妈妈”。


据了解,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历经10年公益探索,打造了“天才妈妈”公益项目,以搭建梦想工坊为核心,帮助低收入手工艺女性实现居家就业。如今,“天才妈妈”公益项目已在全国9个省建立了20家梦想工坊,累计帮扶6500多名低收入手工艺女性居家就业改善生活状况,辐射带动5万人次受益。

来源/贵州日报天眼新闻



关于我们 | 联系我们
三百六十行劳务网  三百六十行工匠网  三百六十行经理人网
Copyright 2017 杭州钨锋数谷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 电话:0571-86995329 邮箱:service400@360laowu.com 微信号:cn360hr
浙ICP备17042565号-2  浙公网安备 33011802001650号